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由国家科委于1995年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同济医院承办。同年7月创刊(季刊)并正式发行。主编是著名的内科学专家,博士生导师陆再英教授,常务副主编胡昭明教授,编辑部主任是刘文励教授。编委会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及国内医学院校著名专家教授组成(79位),以及名誉主编邵丙杨教授及12位顾问作学术后盾。本刊是我国第一个以内科各专科以及相关的神经内科,传染科等临床急重症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其宗旨和任务是刊载大内科范围急危重症医学领域的临床诊治经验总结、临床与基础理论、国内外重症监护(ICU)新成和新进展等。有助于各级医院内科、神经内科、传染外科广大临床医师、教学、科研人员提高急危重症的诊治水平。欢迎广大读者和作者订阅和投稿。                

夏季血压管理指南:如何避免季节性血压危机

时间:2025-05-27 14:38:49

最近有个老病号王阿姨急匆匆来门诊,进门就喊头晕脚软,一测血压只有88/56mmHg。仔细一问才知道,她入夏后还按冬天医生开的降压药剂量吃,结果差点在菜市场晕倒。这种"季节性血压危机"其实特别常见——冬天量身定制的降压方案,到了夏天可能变成健康陷阱。

为什么夏天血压会"偷偷掉队"?

咱们的血压就像弹簧,热胀冷缩特别明显。夏天高温让人体变成"移动洒水车",光坐着不动就能出汗1.5升,随汗液流失的盐分相当于每天白扔两包薯片的含盐量。年轻患者可能感觉不明显,但中老年人血管就像老化的橡皮管,温度一高就松弛,血压说降就降。更危险的是,很多人白天量血压正常就擅自减药,却不知道夜间血压可能正在玩"蹦极"。

夏季降压药怎么吃才聪明?

记住三个"不要":不要突然停药、不要跟风换药、不要自己加量。医生朋友跟我说过一个比喻:降压药就像空调遥控器,冬天开28℃合适,夏天还开28℃就可能感冒。建议早晚各量一次血压(间隔2小时),记录一周数据再找医生调药。如果出现眼前发黑、起床头晕这些信号,可能提示血压已经掉到90/60mmHg的危险区了。

比吃药更重要的生活处方

见过不少患者把降压药当"免死金牌",大中午顶着太阳跳广场舞,这就像带着漏气救生圈去冲浪。三个实用建议:①避开10-16点的"魔鬼时段"外出;②随身带个500ml盐水瓶(1升水+3克盐);③洗澡水别超过38℃,有位大爷就是泡热水澡时低血压晕倒摔骨折的。联合用药的患者要特别注意,有些利尿剂夏天用就像给血压"放水闸",要慎用。

特殊人群要打"组合拳"

糖尿病人夏天血糖波动大,血压可能坐"过山车";冠心病患者血压低于130/80mmHg就要拉警报。这类患者建议备个智能药盒,分装不同时段要吃的药。有个退休教师发明了个"三色手环"法:早上血压高戴红色,正常戴绿色,偏低戴黄色,家属一眼就能发现异常。

最近体检发现个有趣现象:坚持夏季血压管理的人,冬天血压反而更稳定。就像给血管做"季节性瑜伽",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保持弹性。下次复诊记得带上你的血压日记,让医生帮你制定"四季降压方案",毕竟我们的血管值得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