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由国家科委于1995年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同济医院承办。同年7月创刊(季刊)并正式发行。主编是著名的内科学专家,博士生导师陆再英教授,常务副主编胡昭明教授,编辑部主任是刘文励教授。编委会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及国内医学院校著名专家教授组成(79位),以及名誉主编邵丙杨教授及12位顾问作学术后盾。本刊是我国第一个以内科各专科以及相关的神经内科,传染科等临床急重症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其宗旨和任务是刊载大内科范围急危重症医学领域的临床诊治经验总结、临床与基础理论、国内外重症监护(ICU)新成和新进展等。有助于各级医院内科、神经内科、传染外科广大临床医师、教学、科研人员提高急危重症的诊治水平。欢迎广大读者和作者订阅和投稿。                

夏季海鲜慎防弧菌感染

时间:2025-07-08 16:04:32

在炎热的夏季,贝壳类海产品成为许多人餐桌上的美味选择,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看似无害的海鲜可能携带一种危险的细菌——弧菌。这种微生物不仅可能引发腹泻、呕吐、发热等急性症状,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了解其危害与防范措施,是保障健康饮食的关键一步。

危险的海洋杀手:弧菌的隐匿威胁

弧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海水中的细菌,尤其青睐温暖水域。当人们接触受污染的海水或食用未煮熟的贝壳类海产品(如牡蛎、蛤蜊)时,弧菌可能通过消化道或皮肤伤口侵入人体。其中,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和霍乱弧菌是两种常见致病类型,前者可能导致伤口感染、败血症,后者则更多引发胃肠炎。值得注意的是,赤潮高发期海水中的弧菌数量会显著增加,进一步抬高感染风险。

从轻微不适到重症:感染症状的演变

初期感染可能仅表现为普通的消化道不适,如腹泻和呕吐,容易被误认为食物中毒。但随着细菌繁殖,患者可能出现持续发热、皮肤红肿(若通过伤口感染),甚至发展为败血症。部分病例中,毒素还会攻击神经系统,导致口唇麻木、四肢乏力等危险信号。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更易出现重症,需格外警惕。

防大于治:切断感染链的关键措施

1.高温灭菌的绝对原则:弧菌对高温敏感,彻底煮熟贝壳类海产品(内部温度达到90℃以上)可有效杀灭细菌。避免生食或半生食(如醉蟹、刺身),尤其在赤潮预警期间。

2.伤口的“海洋隔离”策略:皮肤有开放性伤口时,应避免接触海水或处理生海鲜。若必须接触,需使用防水敷料严密覆盖,事后用抗菌皂彻底清洁。

3.高风险群体的主动防护:肝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建议减少生鲜海产品摄入,必要时可咨询医生进行预防性免疫接种。

社会共治:从市场到餐桌的防线

监管部门已加强对贝壳类海产品的监测,例如平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要求商家下架织纹螺等高危品种,并强化市场检查。消费者也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海鲜,注意观察产品是否具有检疫标志。若食用后出现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并保留食物样本,以便溯源调查。

海洋的馈赠需以科学态度对待。通过个人防护与公共卫生措施的联动,我们既能享受美味,又能将弧菌的威胁降至最低。记住:煮熟煮透,是对健康最简单的承诺。